重金屬污染,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現代分析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確保人們的餐桌安全,我國已建立相應的食品檢驗方法,對食品中相關營養素、有害物質等進行檢測。其中,重金屬元素因其具有長期的生物累積效應,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列入重點關注的名錄。作為一種廣泛關注的環境污染物,汞具有毒性大、熔點低、易揮發的特性,會對人類和生態系統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熊本縣水俁灣發生了因汞污染導致的水俁病事件,最終造成了一千多人死亡[1]。此外,研究人員發現,汞的毒性不僅與樣品中的總汞含量有關,還與其具體的存在形態(有機汞和無機汞,尤其以甲基汞的毒性最強)密切相關[2]。因而,建立可靠有效的分析方法,對食品中的汞含量及其形態進行準確、快速的檢測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食品中汞的含量限值
汞可通過食物鏈的傳遞過程或生物富集作用,最終導致一些食品中的汞含量高于國家相關標準的最高限值,成為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3]。例如,我國GB2762-2017《食物中污染物限量》規定魚類中甲基汞含量≤0.5 mg/kg,而一些魚肉中甲基汞的含量可達10 mg/kg以上;該標準限定大米中的汞含量≤0.02 mg/kg,而在一些采礦污染地區種植的大米中總汞含量可達到0.40 mg/kg以上,高于國家標準限值20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日汞攝入量限值為0.57 µg/kg體重。鑒于目前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有必要對食品中的汞含量及形態進行準確、快速的分析,進而合理地評價其暴露所引起的健康風險[4]。
島津應對策略/解決方案
為了應對環境水樣中痕量汞形態分析的挑戰,島津中國創新中心與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合作,將高選擇性的液相色譜與高靈敏度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聯用,開發了在線SPE-LC-ICPMS分析系統。SPE-LC-ICPMS汞形態分析系統前端使用了一套二維柱切換系統,首先使用大體積自動進樣器載入一定量的待分析樣品,樣品經過第一維SPE柱實現目標元素的富集,同時將主要的基體元素予以凈化;然后通過六通閥切換,載入流動相把待測組分從第一維的SPE柱里洗脫出來,直接進入第二維液相的分析柱中分離,各種汞形態依據其在C18色譜柱上的保留能力,依次流出色譜柱,最后進入到ICPMS進行檢測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于食品中汞形態的分析,我們還開發了相應的樣品前處理方法,用于食品中汞的有效提取。
食品中汞形態的分析
利用SPE-LC-ICPMS分析方法,對不對產地的大米、雞蛋、靈芝孢子粉中的汞形態進行了分析。從表1中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靈芝孢子粉中的汞含量最高,大米中的汞含量次之,雞蛋中的汞含量最低,其平均值分別為48.4 µg/kg、4.70 µg/kg、0.41 µg/kg。在三種不同類型的產品中,汞形態呈現不同的分布模式。大米中的汞以甲基汞為主,其含量≥76.5%;雞蛋中的汞以無機二價汞為主,其含量≥50%;靈芝孢子粉中的汞則以無機二價汞為主,其含量≥99%。不同類型樣品中的汞形態分布與其生長環境、生產過程等有關。例如,大米潮濕的生長環境有利于土壤中無機汞的甲基化轉化過程,生成的甲基汞被植株吸收并在體內傳輸,最終大部分甲基汞富集在谷粒中,而無機汞則易于與植物螯合素結合,富集在植株的根部。靈芝孢子粉中高的無機汞含量則與其植物本身的特性、干燥的生長環境、后期的加工過程等有關。由此可見,相對于單一的汞含量分析,食品中汞含量結合形態分析,可以更加準確、客觀地評價其毒性大小。
針對食品中汞形態分析的挑戰,本研究開發了相應的樣品前處理方法,利用在線SPE-LC-ICPMS聯用系統,實現了食品中汞形態的準確、快速分析,并成功地應用于不同產地大米、雞蛋、靈芝孢子粉中汞含量及形態的分析。分析方法對甲基汞/二價汞的檢出限為0.05/0.10 µg/kg,能夠滿足國家標準對食品中汞含量及形態檢測分析的要求,同時本工作建立的方法在食品中鉛、鎘等重金屬元素的檢測中也具有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