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史上最嚴農藥殘留國家標準”之稱的《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標準,于8月1日起正式實施。
據權威媒體報道,這一新版標準“規定了387種農藥在284種(類)食品中的3650項限量指標,較現行標準增加了65種農藥、43種(類)食品、1357項限量指標”,被認為“基本覆蓋了農業生產常用農藥品種和公眾經常消費的食品種類”。
來自權威部門更進一步的解讀是:剛剛實施的《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是我國目前關于農藥殘留限量的唯一強制性國標。各級市場銷售的果蔬等農產品將嚴格按照這一強制性國標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安全標準實現“基本覆蓋”
7月31日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公開征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意見的截止日期。8月1日起實施的《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新版標準僅僅是國家衛計委已經公布的諸多食品安全國家新標準中的一項。
據介紹,自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國家衛計委相繼公布了《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等429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涉及數千項安全指標。
此外,國家衛計委兩年前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之后,部署開展食品標準清理整合工作、加快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定與修訂工作。截至記者采訪之時,國家衛計委明確表示,經清理整合后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基本覆蓋了從農田到餐桌食品生產加工的各個主要環節。
今年4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14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通知》,記者從網上查閱這份文件時看到,在國務院已公布的重點工作安排中,提及“清理整合一批食品安全國家和地方標準,加快食品安全標準清理整合工作,制定公布新的食用植物油、蜂蜜、糧食、飲用水、調味品等重點食品國家標準,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6月10日,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在北京舉行。國家衛計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司長蘇志在論壇上說,國家衛計委在2013年完成了近5000項食品標準的清理工作,到2015年將基本完成食品安全現行相關國家標準的整合和標準體系建設。
國家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力爭到2015年底完成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任務,最終形成標準框架、原則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標和控制要求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和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
檢測成消費者維權障礙
今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披露,最高人民法院在過去的一年里“依法懲治危害食品安全和污染環境犯罪。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發布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解釋,各級法院審結相關案件2082件,判處罪犯2647人”。
在法律懲罰食品安全違法者的嚴厲態勢下,民眾最關切的食品安全領域中潛藏的種種危機,是否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防范呢?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投訴舉報中心統計:2013年,該中心共接到全國各地27萬件投訴舉報,其中涉及食品問題的投訴占17萬件左右。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投訴舉報中心主任劉沛在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表示,推動社會共治保障食品安全,投訴舉報是一個重要的渠道。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志愿者邱寶昌表示:“保障食品安全,需要食品經營者依法誠信經營,需要國家完善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提高監管能力,也需要消費者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的共治之中。”
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問題。目前,消費者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的共治之中的最大障礙就是檢測。
加快檢驗檢測能力建設
一年前,公安部治安管理局處長許成磊在第五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講到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的定罪入刑難與鑒定檢測難,說這是兩個突出問題。據他介紹,在執法實踐中,這兩個突出問題一直困擾著行政執法部門和司法機關。
去年2月,浙江省寧波市兩位市人大代表呼吁“設立食品檢測公益基金”。這一呼吁的動機出自對“食品安全鑒定令消費者不堪重負”的深刻認識。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說,在他的印象中,沒有發生過消費者個人向消協遞交檢測問題食品申請這類情況。
山東青島平度居民李女士因擔心孩子吃了“問題奶粉”,找到經銷商與廠家聯系后,對方讓她把奶粉寄過去檢測。李女士萌生自己送檢的念頭。
據當地媒體跟蹤報道,李女士去過醫院、質監部門、工商部門,都說檢測不了。最后找到檢驗檢疫局,一聽檢測費用要兩三萬元,她無奈放棄。
從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中獲得一組數據:“截至2010年年底,隸屬于農業、商務、衛生、工商、質檢、糧食、食品藥品監管等7個部門、具備食品檢驗能力的檢驗機構達到6300多家(其中專門食品檢驗機構近1000家),擁有檢驗人員6.4萬名。
“今年7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多個部門和機構發布消息稱,我國未來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將覆蓋全部縣級行政區域,監測網點擴大到2870個,預計將拉動食品安全檢測市場規模超過200億元,年均復合增速超過50%。”
拒檢價格昂貴不提供蓋章檢測報告 問題食品個人送檢遭遇困境
染色饅頭、毒生姜、鎘大米……問題食品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憂心忡忡。
除職業打假者之外,消費者個人送檢食品案例極少。消費者若想為已購的問題食品做個“體檢”,會遇到什么樣情形呢?第三方檢測機構會接受消費者的個人送檢嗎?
普研(上海)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北京京檢實力可技術檢測有限公司、深圳市華測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支機構等3家檢測機構明確表示不接受消費者任何形式的個人送檢。
農大食品技服中心一位男工作人員表示,該中心一般不接受消費者個人送檢。這位工作人員說,在只提供檢測數據、不出具檢測報告的情況下,該機構可以為消費者個人進行檢測,而該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不能蓋章,消費者不能據此進行維權。
綠色京誠檢測咨詢客服部工作人員在電話中表示:在只提供檢測數據、不出具檢測報告情況下,該機構可以接受消費者個人送樣檢測,但消費者需要提供一個單位名稱。
科研院綜合測試中心市場部一位女士在電話中介紹說,該中心可以接受消費者個人送檢的食品樣本。這位女士強調“我們僅針對您送檢的產品負責”。考慮到該機構出具的報告將不體現品牌名稱,致使生產廠商可能會質疑送檢樣品與產品的對應性,這位女士給出建議:通過工商部門將樣品封存后送檢,這樣能確保送檢樣品的真實性。
譜尼測試的一位女士針對“檢測結果是否可以用于消費者維權”的問題明確表示,該公司不向消費者維權提供問題食品檢測,建議記者去找司法鑒定機構。
同時,也發現了檢測費用成本之高的問題。農藥殘留檢測項目有幾百項之多,收費則視消費者申請檢測的項目而定。農大食品技服中心和譜尼測試給出的報價相對籠統,僅介紹稱檢測項目收費一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價格要視具體申請檢測項目而定。而據綠色京誠檢測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農藥殘留檢測分為四大類,每一大項又分為很多小項,“每一大類起步價是500元一項,之后每增加一小項加100元。也就是說,一個大類整個下來要上萬塊錢”。
據了解,科研院綜合測試中心根據檢測方法不同,檢測費用有所差別。比如采用“氣相方法”檢測自300元起價,每增加一個檢測項目要加200元;采用“氣質方法”檢測自800元起價,每增加一項加200元;采用“液質方法”檢測自1000元起價,每增加一項加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