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在“天津市“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第七場新聞發布會中,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介紹了環境檢測的最新情況:在新增的27個氰化物篩查排查點位中,共有17個點位氰化物檢出,其中3個點位超標,超標點位全部位于警戒區內。這一消息,確實讓很多人長舒了一口氣。但是我們仍然不免懷疑此次事故的環境檢測與監測,很可能成為一場耗時的拉鋸戰。
清單去哪了?
“最糟糕的是到現在還沒有看到危化品的庫存清單,這個是我怎么都想象不到的。”電話那頭,華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汪曉軍的聲調明顯高出了許多。在他看來,這份清單的消失,很可能讓現場檢測陷入困境。
“按照一般程序,防化部隊到達現場之后,首先要弄清危化品的種類。”軍事醫學與藥物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冀勝表示,在普通化工廠中,存放危化品的品種和數量都是知道的,現在的問題是品種不清、數量不清,這些信息缺失都給救援和檢測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同樣感到不解的,還有幾十年來一直從事環境監測技術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
“每個倉庫每個倉位中存著什么東西應是很清楚的。”魏復盛認為,即便是檔案資料被炸毀了,當地管理部門也應該有備份資料。
此外,檢測工作的另一個難點則來自于危化品的連鎖反應。“在燃燒爆炸的過程中,化學品之間很可能發生了新的反應。現在無法判斷是哪些化學品可能發生了反應,無形中增加了檢測的難度。”魏復盛說。
污染影響有多大?
“氰化鈉本身比較穩定,不會爆炸。”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衛宏遠指出,氰化鈉遇熱會分解成氰化氫這樣的劇毒氣體。同時,氰化鈉又非常容易溶于水,遇到酸性介質也會釋放出氰化氫氣體。因此,必須注意防范氰化鈉流失到地下水和排污管道中以及其對大氣的污染。
衛宏遠強調,對于被氰化物污染的水系統,一定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同時要對處理效果進行嚴格的實時監控。
“水的問題一定要優先處理。”汪曉軍說,污染物對土壤和地下水的影響,可能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然而,對于污染物的存在介質,魏復盛最為擔心的便是土壤。一般說來,土壤中的污染物是最難以消除的,它是水質污染和大氣污染的歸宿地。大氣污染沉降到土壤之后,土壤又會成為多種環境介質的二次污染源。“比如,下雨后它會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在光照環境下,土壤中蒸發出的揮發性物質也會傳播到空氣中。”
“而且這些被污染的土壤不能運到其他地方,那樣新地方也一樣會被污染。”魏復盛指出,對于“毒地”應當采取固化的方法,不讓污染物具有活動性和遷移性,使其和礦物質結構形成固定的物質。
此外,對于金屬鈉、金屬鉀、電石等遇水會爆炸的化學品的現場殘留物排查也不能掉以輕心。
任重道遠的大工程
專家認為,諸多不確定因素,很可能讓現場檢測與環境監測的時間跨度拉長。
“與一般的化學品事故相比,此次事故的檢測要困難得多。”陳冀勝強調,目前還處于事故應急救援階段,接下來是后續的處理工作。“由于情況復雜,后續工作會更加細致,需要的時間也更長。特別是對于氰化鈉的監測,要防止其滲漏,直到環境監測儀器監測結果低于環境危害標準為止。”
魏復盛對此觀點表示認同,他同時指出,如果事發倉庫中重金屬物質存在,那么燃爆中會生成氧化物,在高溫下具有揮發性,并形成細小顆粒物,這對人體有很大危害。“未來需要對附近的土壤和植物進行長期的跟蹤監測和評估。”
“爆炸點附近有很多居民樓,這次事件讓老百姓心里有了陰影。”魏復盛強調,“我們必須通過風險評估來告訴老百姓他們身邊有哪些污染物,以及這些污染物對空氣、水質、土壤和人體健康會有什么危害。”
對于事故處理方案,有關專家也提出了建議。
“應急事故處理是不會考慮錢的問題的,費用高一點也沒關系。”汪曉軍認為,但如果是長期性的工作,就一定要考慮哪一種方案是最合理又最省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