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穩定、逐步向好”是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基本面。這一基本面不會因為不同看法、不同聲音而改變。
“中國食品安全治理既是全球的共性問題,也是中國的特殊性問題。”近日,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5)、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報告(2015)暨中國食品安全治理評論主題內容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研究基地副主任、副教授王建華如是說。
食品安全戰略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持續保持“總體穩定、逐步向好”的良好態勢。與此同時,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也是長期以來各種矛盾累積的必然結果。
2014年食品安全網絡輿情
“2014年,我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供應數量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的基本態勢,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總體呈現‘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以推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線,食品安全風險治理能力實現了新提升。”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教授吳林海表示。
他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仍然發生一系列食品安全檢測事件,不同人士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有著不同的看法,海內外各種媒體也有著不同的聲音,但“總體穩定、逐步向好”確實是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基本面。這一基本面不會因為不同看法、不同聲音而改變。
2014年,農業部在全國31個省(區、市)153個大中城市組織開展了四次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96%。其中,畜禽類產品的合格率已經連續六年在99%以上波動,質量安全保持在較高水平。
事實證明,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上保持穩定,居民主要食用農產品消費的質量安全繼續得到相應保障。與此同時,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為全社會所持續關注。
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基本特點之一是輿情事件的涉及面更廣。“發生的輿情事件不是只局限于一個行業中的一個企業或是某個地區,而基本反映了整個行業中大部分企業或全國普遍地區的共同問題。”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副教授洪巍說道。
他舉例稱,如毒豆芽、毒腐竹、工業鹽冒充食用鹽在全國多個地區都有發現,桶裝水不合格情況涉及多批次、多品牌,多款面粉均被爆出含有增筋劑,多品牌功能性飲料含有二類精神藥物。
其他特點還有: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主要由人源性因素所誘發,微博仍然是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重要載體,轉基因仍是關注的焦點。
“2014年對于轉基因食品的關注總熱度達千萬以上,是熱度最高的輿情事件,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議持續不減,并且對明確標識轉基因食品以保證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的呼聲高漲。”洪巍介紹。
另外,網民理性有限,面對相關負面信息時往往持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因此,加大打擊造謠、傳謠行為的力度,盡可能減少網絡中的虛假信息,努力凈化網絡環境,推進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已刻不容緩。
食品工業與國家監管
吳林海認為,中國食品工業保持并鞏固了在國民經濟中重要支柱產業的地位,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有效地保障了食品供應的數量安全。然而,2005~2014年的十年間,影響我國加工和制造環節食品質量的共性問題有所改善,但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觀。
“從2005~2014年各個年度國家食品質量抽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可以看出,微生物污染、品質指標不達標以及超量與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仍然是目前我國食品加工和制造環節最主要的質量安全隱患。”吳林海說。
2005~2014年間,全國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數量達到227386起,其中2014年出現25006起。最具大眾化的肉與肉制品、蔬菜與蔬菜制品、酒類、水果與水果制品和飲料是發生事件量最多的五大類食品,發生事件量之和占總量的40.54%。
食品供應鏈各個主要環節均不同程度地發生了安全事件,但60.16%的事件發生在食品生產與加工環節。75.50%的事件是由人為因素所導致,其中不規范使用添加劑引發的事件最多,占總數的31.24%,其他依次為造假或欺詐、使用過期原料或出售過期產品、無證或無照的生產經營、非法添加違禁物等。
吳林海指出,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缺乏統一性,地方政府未能充分統籌本地區質量安全監管,各環節監管單位缺乏溝通機制、推諉責任、層層失位。食用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各個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隱患。
2005~2014年的十年間,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成因十分復雜,是長期以來各種矛盾累積的必然結果。
我國食品生產與加工企業的組織形態雖然在轉型中產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以“小、散、低”為主的格局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觀,生產與加工環節的多發性具有現實基礎;同時由于我國食品工業的基數大、產業鏈長、觸點多,更由于誠信和道德的缺失,且經濟處罰與法律制裁不到位,在“破窗效應”的影響下,必然誘發人源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此外,雖然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在探索中逐步優化,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市場與社會間,地方政府負總責與治理能力間的匹配關系,體制滯后是事件多發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