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態之窗”撐起三江源生態環境監測監管,以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青海環境信息化已經開始切實發揮作用。青海省已建成生態環境監管綜合平臺,集成了環境質量監測、質量控制、信息實時發布及預測預警。
這是第一個監測點,長江源區昆侖山玉珠峰南坡映像資料;這是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監測點,監測到上百只藏羚羊通過遷徙通道,由卓乃湖回遷至索加——曲瑪河自然保護區;這是今天黃河源頭鄂陵湖景像,從這個實時遠程視頻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鄂陵湖畔天高云淡,鏡頭再拉近一些,你們瞧,冰凍后的湖面依然能見到許多水鳥在嬉戲……”
12月6日下午,青海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里,來自國家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的領導和專家們,考察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觀測系統。
這是今年8月底以來,來自全國各部委、各省市、各環保行業,參觀考察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觀測系統,40多批次400多人次中的一個縮影。
青海,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名副其實。青海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重大。
8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工作做好。
對此,青海省環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說,這一重要指示,更加堅定了青海用信息化支撐三江源生態保護的信心和決心。在三江源地區大規模的運用“生態之窗”觀測系統的成功實踐,在全國領先。
可見,以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青海環境信息化已經開始切實發揮作用。
“生態之窗”實現動態監管三江源
三江源生態情況復雜,有草原、森林、濕地、冰川、沙化地等多種生態系統,還有雪豹、白唇鹿、藏羚羊等多種珍稀物種。
多年來,青海始終把三江源生態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目前,以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和柴達木盆地等重要生態區域為重點,利用衛星遙感、微波雷達、無人機、高清遠程視頻監測監控、數字通信傳輸網絡、地理信息系統和生態環境監測儀器數據綜合服務平臺等手段,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
為近距離觀測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和明星野生動物,實現遠程實時高清視頻觀測和監控,今年,在“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基礎上,啟動了青海“生態之窗”建設工作暨三江源等重點生態功能區遠程視頻觀測系統。
李宏奇介紹,目前,已在全省高海拔無人區選取了20個觀測點位,采用5—15千米長光程高清視頻監測、數字化網絡實時傳輸、統一平臺管控的方式,建立了網絡遠程視頻監測管理系統,近距離觀覽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野生動物以及生物多樣性,進行遠程實時高清視頻觀測和監控。
“生態之窗”系統覆蓋了西寧、海北、海西、格爾木、玉樹、果洛6個市州,已完成瑪多縣黃河源鄂陵湖——扎陵湖、雜多縣瀾滄江大峽谷、可可西里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昆侖山玉珠峰南坡等14個觀測點位的布點和視頻接入工作。
“生態之窗”系統前端使用的是200萬像素高清、星光級重載云臺攝像機,可以實現360度連續旋轉,是目前長焦鏡頭最為成熟的應用。觀測距離從5公里、10公里到15公里,夜晚最遠觀測距離可達3公里。此外,系統還可以實現絆線入侵、區域入侵、徘徊檢測、快速移動、智能跟蹤等智能分析功能,實現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區野生動物的智能檢測、分析、跟蹤和預警功能。
李宏奇表示,“生態之窗”可對青海省重點生態功能區典型區位進行全方位、全時段的遠程網絡視頻觀測,并通過數字化網絡將視頻監控數據實時傳輸至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形成了監測與監控的雙組合管護模式。
青海摸清“生態家底”取得成效
近年來,以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為基礎,青海省加快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生態地面監測站網體系、生態綜合數據資源中心等基礎能力建設。
目前,橫向上,青海省已建成生態環境監管綜合平臺,集成了環境質量監測、質量控制、信息實時發布及預測預警,污染源在線監測與視頻監控,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管,環境應急監測預警及決策指揮系統,三江源生態監測綜合服務平臺、青海省生態保護紅線-遙感數據服務門戶系統等20余個子系統。
隨著環保云建設完成,全省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及預報預警、生態環境監管系統和全省環保系統政府網站群已經開始向云平臺遷移,完成了環境信息化基礎資源從分散管理向集約化模式轉變。
縱向上,青海省環保業務專網已覆蓋全省所有環保部門,以及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重點污染源等環境監管對象,上聯環境保護部。此外,還建成了覆蓋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和減排綜合業務的省、州(市)兩級縱向數據傳輸與交換平臺,并實現與環境保護部的同步數據上報。省級、4個州(市)級和3個縣級污染源監控中心及全省110家重點污染源426套自動監控設備、102套視頻監控設備已實現與環境保護部污染源監控中心的四級聯網和數據交換。
環保專網數據傳輸網、環境質量監測及污染源監管等數據縱向的有效傳輸、交換及協同應用,已經開始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2011年——2016年,全省環保系統應用自動監控數據及時發現和查處200余家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征收火電企業排污費1700余萬元,為6家火電企業提供脫硫電價核算數據。
將初步規劃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路徑
未來如何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青海將初步規劃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路徑。對此,李宏奇說,青海將逐步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和應用體系。按照生態環保大數據、環保物聯網和“互聯網+”的總體要求,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推進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和信息發布,構建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深度分析及應用服務體系,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管理和執法提供數據支持,并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和監管有效聯動。
2017年底,初步建立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制定大數據相關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探索建立預測預警模型,服務綜合決策。2020年底,建立數據匯交、共享、質控管理平臺,實現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環境應急、總量減排、固廢(危廢)、核與輻射等環保核心業務的大數據應用、管理、分析及共享能力,進一步完善大數據應用管理機制,形成大數據支撐的環境管理新模式。
與此同時,加大信息化基礎建設力度,繼續建設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傳輸業務專網,保證監測數據快速實時上傳,爭取在2017年底,實現州(市)環保局到省環境保護廳100M帶寬、縣級環保局到州(市)級環保局10M帶寬。同時,繼續推進數據資源中心建設,并實現橫向到相關各部門,縱向到省、市(州)、縣環保部門三級的數據貫通和共享應用。
將進一步建設完善統一時空尺度、數據可靠、反應及時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警體系,開展草地、濕地、森林、凍土、冰川、沙化地、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氣象、環境質量等因子的長期全面監測,系統全面掌握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及變化規律,為國家重點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成效評估、生態考核、國家轉移支付績效評價考核及生態保護紅線等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
(責任編輯:金利同建w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