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監測任務主要包括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環境風險監測、海洋環境監管監測、公益服務監測等4個方面,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對于人類而言至關重要。
海洋環境監測站是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業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為各級政府和海洋管理部門有效地保護海洋環境,作出科學、正確的決策,提供真實、準確、科學的環境監測儀器數據,在整個國家海洋觀測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環境監測站(點)的數據和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將直接影響到海洋生態管理服務的質量、海洋執法的公正性和嚴肅性以及政府環境決策的科學性,關系到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正確實施。
我國海洋環境監測站現狀及“一站多能”的提出
一直以來,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站(點)主要承擔潮位觀測、海流、海浪、海冰、海洋氣象要素、海氣相互作用等的觀測任務,近年來部分海洋環境監測站增加了海洋環境污染監測、赤潮監測、海面溢油監測和少量海洋生態要素監測任務。海洋環境監測站正處在穩步提高階段。
加強海洋環境監測站“一站多能”的建設,是國家海洋局在黨的十八大落實海洋生態文明保護的重大舉措,是具體落實全面深化改革,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的海洋事業的深化。
“一站多能”的提出改變了海洋環境監測站工作方向,使其更符合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經濟和海洋環境保護并重的發展趨勢。具體表現為:使其業務工作由以往單一的“污染防治”向“海洋生態”的監督管理深化,從以往的海洋環境觀測轉變為向觀測與監測一體化監視架構轉化,由點源監測轉向面源監測轉變,從而更加科學地監管和約束違法污染海域行為,為海洋督察提供數據支撐,為海警執法機構取證提供幫助,為行政管理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一站多能”建設,能夠完善國家與省級海洋觀監測數據傳輸網,實現國家海洋局各分局和相關業務中心間海洋觀監測實時數據共享;建立海洋觀監測數據加工分析業務;完善漁業生產安全環境保障服務系統,優化海上搜救環境保障服務系統;建設海上戰略通道環境保障系統,定期制作和發布各類專題保障服務產品,做好各類海上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的海洋環境保障服務工作。
制約“一站多能”建設的主要因素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海洋環境監測站具備了一定的海洋觀監測能力,但由于起步較晚、投入不足,就海洋觀監測網的空間布局、觀測手段、基礎設施、技術保障、運行機制而言,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能力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差距,還不能完全滿足我國海洋事業快速發展的要求。
政策體制原因。我國海洋監測機構、單位較多,各部門從監測計劃的制定、監測任務的設置,到監測資料的使用,均按照分塊模式和各自需求,自行組織實施。由于部門間缺乏有機聯絡、合作,造成重點區域重復性建設,其他監測海域覆蓋不全,資金分散,甚至相互制約,無法充分發揮已有監測能力,多種監測手段未能完全發揮作用。監測方法和評價方法不統一,降低了所獲資料的兼容性,難以充分發揮海洋環境監測在保護海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保障人民健康等各方面的作用。
行業定位問題。運行中的海洋環境監測站,雖然在名稱上帶有“監測”兩字,但在歷史上定位為海洋轄區觀測業務為主,對監測重視不夠,造成監測水平低,監測項目一專多能人才少,隊伍結構不合理。開展監測項目有一定的畏難情緒,自主創新不足。
海洋環境監測站自身因素。當前我國海洋環境監測站監測的主要對象是海水、海洋大氣以及海洋地質,特殊的環境使其監測設備成本高,儀器損壞率高,維護運行費用偏高,F有海洋環境監測站監控工作體系沒有進行業務化運行,各海區沒有統一業務化監測項目和評價指標。單調的工作環境對培養技術人才、打造穩定的監測人員隊伍十分不利。現有海洋環境監測人員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海洋監測站的監測人員為勞務聘用人員,業務水平不高,專業型、復合型、綜合型人才較少,骨干力量和技術帶頭人相對短缺,許多監測工作人員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專業培訓,對于監測手段、設備不熟悉,影響了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高效開展。
配套經費保障不足。地方政府沒有固定的經費預算保障。海洋環境監測站開展的監測項目是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海洋環境保護服務的,但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站的業務運行經費得到地方財政的支撐。海洋環境監測站的日常開支靠自主創收維持。國家財政加大了對海洋環境監測站的投入,但有些項目同時要求地方配套相應資金,由于未能落實,能力建設打折。
加強“一站多能”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一是依法治站,健全海洋環境監測站管理體系。切實落實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部署和最新要求,高度重視海洋環境監測站的制度體系建設,加強全國性海洋環境監測站管理體系,把依法規范海洋環境監測行為,納入海洋環境監測站的主體責任工作中來。
要依法明確新形勢下海洋環境監測站的職能和地位,從方向、目標、任務、政策、制度、工程等方面形成系統思考和頂層謀劃,明確海洋監測站在海洋督查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所起的作用,發揮海洋監測站作為最基層的海域監測網點的作用。
完善海洋環境監測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資源共享的原則,構建一個布局合理、裝備先進、功能齊全、立體化、全天候的海洋環境監測站,為所在海域的用海需求、陸海統籌和海洋咨詢服務等提供監測數據。
管理部門要加大管理、監督、引導、協調力度,各地區的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和管理單位要在國家海洋管理部門的調度和管理下積極配合,協調運作,形成合力,營造和諧的海洋環境監測秩序。
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監測站監測工作規章制度,包括制定海洋環境站監測管理規定、海洋環境監測站監測資料信息管理規定等,健全海洋環境監測站監測機構的資質認證制度、監測人員考核與持證上崗制度、監測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制度、監測數據報告制度、監測的有償服務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管理海洋環境監測站監測工作,保障海洋環境監測站的建設與運行,提高監測質量和服務能力。
二是轉變觀念,加強自身專業技術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發展“一站多能”迫切需要提高業務人員的技能水平,解決好人才隊伍問題。應拓寬監測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渠道,科學設計選人用人制度,補充、壯大監測站人員隊伍,健全和完善激勵機制。建立有利于發現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和培養人才的長效機制。鼓勵監測技術人員和優秀人才立足本職崗位,鉆研業務,增強監測科研能力。
具體建議是,鼓勵新錄用高學歷人員進入海洋監測站進行交流鍛煉,熟悉海洋監測站工作內容,增強監測能力,建立歸屬感。各海區監測中心定期派專人和團隊到基層站點進行專項監測項目指導,將其作為科研服務流動站;建立健全海洋監測站人員職效考核制度,提高優秀人員目標責任職效。
三是轉變職能,拓寬工作領域。新時期我國海洋環境監測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為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提升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服務效能,迫切需要加強海洋站監測能力。海洋環境監測站工作必須拓寬“一站多能”領域,重點推進與海洋督查相關的海域海島資源監管監測,與海洋生態保護有關的生物監測和赤潮監測,與人體健康相關的毒性與毒素監測,與海洋開發利用相關的海域功能區監測以及生活娛樂環境監測等。根據不同的服務目的、不同的服務對象形成不同形式的觀監測信息產品、滿足不同定位的需求。在保持海洋監測站常規的水文氣象觀測能力的同時,加強所負責海域的海水、水動力、沉積物、生物生態常規監測和溢油等應急監測能力。
四是優化布局,加強監視監測。海洋監測站的布設,決定著區域海灣監測結論的有效性。系統合理布設監測站,既應滿足監測結論的代表性,又能正確反映我國當前海洋環境資源水平?梢愿鶕嗄甑谋O測和調查研究結果,優化現有監測站。同時,在現有的基礎上強化監測網絡功能,加快發展生物監測,以保障人身健康、海洋食品安全,以及生態環境健康。在質量管理和監督方面將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制度化,盡快建立監測全程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體系,開展所在海域監測方案設計質量評價、采樣質量保證、現場測量質量控制、實驗室分析質量控制與保證、監測數據評價、監測報告質量評價等。
五是整合發展,優化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站監測網。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監測站的統籌和總體布局,強化關鍵站的觀監測內容,提高重點區域的監測分布密度;增加海洋觀測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觀測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可靠性和集成化水平;提升海洋多參數綜合性觀測能力,加強海底觀監測網建設;整合海洋觀監測資源,建立完善的海洋觀監測資源和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地方海洋監測站數據處理監督工作,提高全國海洋監測站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使用效率和開發水平,為海洋督查、海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防災減災提供及時有效信息;制定相應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資料共享的機制和管理制度,促進海洋資料的共享和監測資料的管理、保護,保證獲取的資料納入全國統一數據庫管理和對公眾公示制度。
經過多年發展,海洋環境監測站為海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但與海洋事業發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任重道遠。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保護海洋生態紅線,提升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服務效能,迫切需要加強海洋站“一站多能”的建設。需要重新定位海洋監測站主體責任,加強監測職能,完善建設布局,優化人才隊伍,創新方式方法,持續強化監測機構硬件能力與提升技術水平,加大經費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斷提高海洋環境監測站在海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服務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