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其實就是將生態環境監測與時下熱門的“大數據”結合,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監測網絡,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監管精準化、公共服務便民化。
將“大數據”融入環境監測網絡,環境監測就不僅僅只是提供表示空氣水質質量好壞的數據,還能夠根據“大數據”的變化進行分析,提升生態環境綜合的預警能力及環境保護的科學決策水平。以貴陽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試點為例,據介紹烏當區試點采用“網格化布點+多元數據融合+時空數據分析”模式,對全區域內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等基礎環境質量信息進行全面、連續、有效記錄,在實現各類生態數據大融合的前提下,構建生態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
網格化監測的實現,讓每一個監測點都可實時上傳監測數據,發現異常數據可迅速定位,然后結合大數據分析功能,利用數據庫里關于烏當區所有餐廳、工廠、建筑工地、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數據信息,追溯污染源頭。最終,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將自動將指令發至責任區域的網格管理員手機上,要求在最短時間內處理污染事件,使區域內環境恢復正常。
2016年,環保部發布了生態環境監測儀器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未來環境質量要用數據管理、決策和服務,這也是未來監測行業的大勢所趨。在前不久貴州省在對外公開的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方案中,就提出要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監測網絡。因此,生態環境大數據監測網絡市場前景可期。
VOCs監測。近來,研究表明控制VOCs的排放是治理霧霾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手段之一,因此VOCs逐漸被大眾關注。在“十三五”規劃綱要我國首次把納入VOCs約束性指標,環保部還頒布了一系列VOCs監測標準和治理方案,其中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要求在線監測。
我國城市中的VOCs主要來源于石油化工、電子、噴漆、皮革、印刷等工業企業的固定污染源,大約占人為排放總量的55.5%。因此,控制固定污染源廢氣VOCs排放的前提是對VOCs排放濃度和排放量進行科學準確的監測和評估。
(責任編輯:金利同建w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