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東西南北各具特色。近年來風靡長江以北大半個中國的“驢肉火燒”,以其獨特的口味深受人們的喜愛。而令人驚嚇的是,有著數百年歷史、被列入河北省級非遺名錄的“河間驢肉火燒”,日前被爆出“驢肉造假事件”。該事件曝光后,擁有百年品牌的“河間驢肉火燒”面臨著嚴峻考驗,也使其陷入一場形象與信任危機。
據悉,河間多個鄉鎮的黑作坊制造的“河間驢肉”多不含驢肉,而是由馬肉甚至豬肉,加上香精及其他添加劑煮成,冒充驢肉出售。并通過廂式貨車、大巴將“假驢肉”以低廉的價格銷往北京等地。而早在2011年,河間市對轄區內驢肉制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質量安全專項整治,2016年,河間市下發2016年驢肉及其制品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方案,通過專項行動,發現解決驢肉及其制品摻雜摻假等問題,查處驢肉及其制品摻雜摻假違法行為。2017年4月,“河間市宏祥食品有限公司以馬肉冒充驢肉”作為食品藥品典型案例還被河北省食藥監局通報過。
在新時代下,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也是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而近些年來,由于價格的差異,肉品種摻假的事件屢被曝光,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信心與身體健康。但由于大多數肉品相似度高的外觀,用傳統的視覺、味覺的鑒別方法不能夠準確地進行判斷,使得消費者難以挑選放心安全的食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不同動物來源的肉品種具有其特異性的生物遺傳信息-基因,使用分子生物學手段PCR方法結合電泳檢測手段,通過檢測樣品的特異性基因信息,可以實現準確鑒定肉品種的目的。目前,島津公司與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合作,基于島津自動化高分辨率微芯片電泳儀MultiNA結合PCR法,推出了對10類13種肉品種的同時鑒定方法,包括:驢肉、牛肉、羊肉和鹿肉及通常的摻假成份豬肉、禽肉(雞肉、鴨肉)、犬科肉(狗肉、狐貍肉和貉子肉)、馬肉、貓肉、鼠肉。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格局的持續變革,科學技術與創新引領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肉質食品科技正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肉質原材料的質量控制,肉質分級技術,肉質分割技術,肉質加工的質量控制,肉質食品的質量控制以及遺傳育種的研究,更為國家和科學工作者重視。
近幾年來,專業肉質研究實驗室和大的平臺不斷的建立,越來越多的為專用肉質品質檢測設備也在市場上層出不窮。如胴體肉質PH值直測儀,可以通過對肉質PH的測定,檢測肉質的新鮮度;胴體肉質顏色測定儀,可以分析肉質顏色遺傳狀因素;胴體肉質電導率測定儀,可檢測肉質吸水率;胴體肉質眼肌面積分析儀,可利用成像的方法,進行肉質眼肌面積測定,從而進行育肥等研究。胴體肉質分級系統,可測量肌肉厚度、脂肪厚度及肉質分級;近紅外肉質食品分析儀,可快速測定肉質產品成分及營養成分。
如今我們國家已經將“質量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食品的質量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話題。而要保證食品質量就必須做檢測,食品安全檢測的項目諸多,檢測不同的項目也需要不同的儀器。因此,我們期待更多的行業科學家與企業研制出更多的食品檢測儀器,為大眾的美好生活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