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渝中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發展為中心的理念,認真落實“四個最嚴”和“四有兩責”,堅持責任治理、科學治理,精準治理、社會治理“四輪驅動”,實施食品安全戰略,保障全區人民吃得放心。
一、突出責任治理,強化食品安全保障
一是實行黨政同責。區委、區政府以文件的方式明確了黨委、政府、部門的職責,各級黨委側重于組織領導、頂層設計、規劃化建設,政府具體負責履行法定職責。區委副書記、區長擔任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帶頭研究部署、檢查督辦,創建以來先后3次進行專題調研,解決了創建專項經費、人員配備等重大問題。建立領導干部創建工作聯系點制度,由區領導對口聯系一個街道,形成區級領導包街道、街道領導包社區,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將創建工作納入了食品安全年度綜合目標考核、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及個人綜合考核。二是落實“四有兩責”。建立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檢測監管機構,全區設立12個食品藥品監管所,并按照“十個一”要求開展標準化建設。區政府聘請專職協管員48名,社區信息員77名。投入創建工作經費500萬元,并按4份/千人的標準將食品抽檢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三是督促各級盡責。出臺《渝中區食品安全責任清單制度》,以解放碑、時代天街兩個主要商圈為主戰場,輻射全區;以連鎖企業、網絡企業、中央廚房作為主要對象,精準發力,補齊短板,帶動全區對標創建。將創建工作納入全區文明單位考核,食品安全知識納入中小學課堂教育。食藥監、工商、衛計、公安等部門聯合開展專項整治,搭建行刑對接合作平臺,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創建以來,共查處食品違法案件298起,罰沒款600余萬元。四是嚴格考核問責。出臺食品安全考核辦法,由區督查辦牽頭定期對各街道和食安委成員單位進行專項巡視、督辦考核,對查出來的問題定人定責、掛牌督辦、限期銷號。出臺創建工作問責辦法,現已開展創建巡查4次,對不作為、慢作為,造成不良影響和嚴重后果的3個街道、5 個部門進行了通報。
二、堅持科學治理,夯實食品安全基礎
一是構建檢驗檢測體系。以市檢驗檢測研究院為主體,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常規檢驗工作;采取獨立抽樣檢測、服務外包、政企聯合等方式在全區12個監管所、21個農貿市場、48家超市、123所學校和21個單位食堂建立了快檢室,日食品快檢量可達到500余個產品、60余個項目。二是打造監管信息平臺。借助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投資1000多萬元,將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項目納入“智慧渝中”建設范疇,構建食品藥品數據“一個中心”,電子監管、行政執法、應急管理、網絡管理、內部管理、公共服務“六個平臺”,監管人員通過移動終端實現全流程監管。三是實行網格化管理。全區共劃分食品監管網絡12個,對接77個社區網絡及網絡信息員,監管觸角遍布轄區每個角落,實現“無死角”監管。通過“一對接”“兩跟進”,實現食品安全小糾紛、小案件、小隱患、小問題及時發現,快速處置。四是提高風險管控能力。采取“雙隨機”檢查、隱患排查、媒體監督、群眾舉報等多種方式查找問題,提高食品安全問題發現率。將全區56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納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哨點。積極推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全區100余家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購買保險。
三、實施精準治理,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一是準出準入無縫銜接。雖然渝中區沒有農業,但全市最大的菜園壩水果批發市場、最集中的學田灣肉類批發供應市場、西三街水產品批發市場都在渝中區。為此,嚴格按照總局[2016]20號令,制定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規范,明確市場準入條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通道,切實達到入場先檢測、全程可追溯的目標。二是“兩小”整治注重實效。2014年開始,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渝中區政府投資800余萬元著力打造了30度街吧、八一路一期、二期等小攤販集中消費區。累計投入200余萬元鼓勵“兩小”實行升級改造200余家。采取政府牽頭,聯合執法,取締關停小作坊9家。三是網絡平臺重點監管。渝中區有“餓了么”、“百度外賣”等平臺5家、“跨境電子商務”總部3家。作為新型食品經營模式,一方面嚴格規范準入,另一方面采取準入承諾,落實經營主體和第三方平臺責任、數據共享,時時監控管理加強全面監管。四是著力打造“明廚亮灶”工程。責令12所學校食堂完成等級提升,推行“明廚亮灶”工程558家。按照“十必須五禁止”要求對全區55所學校、幼兒園食堂開展清查,限期整改重點問題9個。
四、實行社會治理,凝聚食品安全合力
一是抓好宣傳教育。把創建宣傳納入全區宣傳教育年度計劃,將食品安全知識普及、法律法規納入各級中心組學習的重要內容、作為主流媒體的宣傳重點,利用“微博微信”平臺、科普宣傳基地和食品安全知識“十進”活動,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食品安全創建和監管。在《渝中報》、渝中電視臺、渝中政府網開設創建專欄。二是實施社會監督。開展食品安全“百千萬”活動,招募186名食品安全監督員,深入食品企業開展巡查。編印通俗易懂的宣傳冊,組織1000名宣傳志愿者,進入社區宣講食品安全知識;邀請10000余名市民代表深入食品企業,感受食品安全,搭建社會各界、食品企業和監管部門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平臺。三是引進社會資本。通過新建、并購、租賃等方式吸納社會資本,引導小作坊、小餐飲、農貿市場入股、簽訂供銷合同等形式建立合作關系,實現集中加工、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經營、互利共贏。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引進第三方快檢機構,在西三街農貿市場、學田灣農貿市場建立快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