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3·15消費者權益日,記者連日走訪深圳多家批發市場和菜市場發現,蔬菜實行抽檢制度,但難免有漏網之魚。深圳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日前承認不足,稱將加大食用農產品的抽檢力度和頻次,抽檢標準、頻次將向香港“看齊”。
檢測批次少制度存漏洞
3月1日凌晨,記者來到福田農批市場看到,一賣菜男子從貨車上搬下一筐菜心,過秤足有100多斤。記者蹲守近40分鐘,直到這筐菜心賣完,都未見有人員前來對蔬菜進行檢測。男子告訴記者,對凌晨入場的蔬菜不是每批次都檢,如果每批都檢,等結果出來需要三四個小時,那么生意就不用做了。
3日中午,記者又走訪了深圳汽車大院、愛華等多間零售市場,有菜販直言不知道需要檢測,進貨時若問人家要蔬菜檢測報告“會被罵多事”。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透露,深圳的批發市場,蔬菜檢測量為每個檔口的品種三天檢測一次,做不到每天每批次檢測,現行制度存在巨大漏洞。
擬建食用農產品分檢中心
據了解,在日前的座談會上,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深圳種養殖特別少,所以把食品安全源頭定位在食用農產品方面,包括蔬菜、水果、米、糧等原材料是監管的重中之重。去年深圳每千人食品抽檢為2.2批次,而香港每千人食品抽檢為9批次,發達國家每千人食品抽檢為7到10批次,深圳與香港尚存在一定差距,為此,深圳將加大對食用農產品的抽檢力度和頻次。“抽檢密度越高,供貨商僥幸心理會越小,用這種機制倒逼他們重視食品安全。”
該負責人透露,農貿市場、超市、餐飲店很多都是從農批市場進貨,市監局把住農批入口這道關,要對21個農批市場實行重點監管,將在每個農批市場建立食用農產品分檢中心,實現駐場監管。“農批市場一般凌晨卸貨,我們也要同步上班,看到貨物進場就要截住進行檢測。”一旦發現不合格產品,將對整車產品進行銷毀。
不過,深圳市食安局表示,建立食用農產品分檢中心只是初步設想,目前還在論證當中,還要爭取財政及編制部門支持。
政府檢測費正在下降中
雖然主管部門力爭打破現有檢測制度,但經費問題大大制約手腳。深圳市人大代表鄭學定表示,深圳農產品95%依靠外地供應,把好檢測關是實現食品安全的關鍵。據其調研,深圳鮮活農產品若參照供港食品的檢測標準,做到每天每批次檢測,需要總檢測費4.29億元。他建議政府每年安排5億元食品安全檢測費。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表示,在檢測查處食品安全問題時,常常因為標準太低甚至沒有標準而無法實施有效打擊。地溝油就是這樣的典型—現在有抽檢制度,但一檢測起來,合格率達到98%以上,就是因為標準太低所致。楊勤強調,對于已存在的行業國家標準,深圳完全可以積極探索,組織制定更為嚴格的市級標準。同時,鼓勵企業建立企業標準。
楊勤指出,嚴格標準之后,就要擴大檢測規模,達到“每天每批次檢測”。“今年食品檢測費預算是8409萬元,非常不合理。”楊勤說,去年在食品檢測費用上投了1億多元,今年反而下降了23%,可見政府還是不夠重視這個問題。按深圳一年銷售的蔬菜計算,即便按照國際普通檢測標準,這筆錢一年只能檢測2370噸,不足銷售量的1%。何況只是蔬菜,不包括肉類、海產品、水產品等的檢測。楊勤說:要求政府一下投入5億元是不現實的,但建立“每天每批次檢測制度”應有一個計劃。
(責任編輯:金利同建w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