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于今日宣布近期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ó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ETH)Zürich)交付了Avance™ NEO 1.2 GHz 核磁共振系統。系統安裝和檢測預計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布魯克近期已經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的歐洲核磁研究中心(CERM)成功安裝世界首臺1.2 GHz 核磁共振儀。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這一臺1.2 GHz 系統配備有獨特的固態核磁共振探頭,這將會成為該校Richard R. Ernst 磁共振卓越中心的 核心。
ETH 的Beat Meier 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成為第一個擁有獨特配置的1.2 GHz 核磁共振波譜儀的研究機構。我們的研究重點是發展固態核磁共振技術,以研究材料和生物系統,還有物理化學中的基本現象。在應用方面,1.2 GHz 波譜儀能夠表征生物系統的結構和動力學特性,包括蛋白質原纖維,其中有一些和帕金森癥和阿茲海默癥等疾病有關。我們也會研究病毒,比如乙肝、丙肝、新冠病毒、運動蛋白和其他大型生物分子等等。”
ETH 化學與應用生物科學系的Matthias Ernst 教授表示:“1.2 GHz 波譜儀的到來,固態核磁共振方法的發展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將助力我們進一步拓展研究邊界,并將我們最近開發的研究方法應用到超高場強當中。特別的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改進快速魔角旋轉(MAS)下的偶極耦合方法 ,以在最高磁場下提供優異的性能。”
ETH 化學與應用生物科學系的Alexander Barnes 教授認為,著眼于細胞內核磁共振和材料表征,全新的1.2 GHz 核磁共振磁體是進一步改進核磁共振技術和性能的基礎。他還補充道:“想要結構生物學推向真正的內源性細胞環境,就需要提供我們能夠想象和構建的最高技術。極高的磁場將會是制造先進儀器的基石,我們將利用它推動磁共振領域進入到一個更加振奮人心和有影響力的未來。布魯克的28 特斯拉磁體將會成為瑞士的一個‘高海拔基地,我們可以在這里利用新的球形轉子,通過開發脈沖動態核極化(DNP)和超高頻(200 kHz)魔角旋轉,發展和完善我們提升核磁共振靈敏度的能力。”
ETH 在核磁共振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核磁共振領域的重要貢獻都是ETH 的研究人員做出的,包括諾獎獲得者Richard Ernst 和Kurt Wüthrich,他們開發了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多維核磁共振實驗和蛋白質核磁共振等核磁共振方法。
布魯克獨特的GHz 級核磁共振磁體采用了一種新型混合設計,內部為先進的高溫超導體(HTS),外部為低溫超導體(LTS)。1.2 GHz 波譜儀適配不同的超高場探頭,包括液態核磁共振的低溫探頭和固態核磁共振的快速魔角旋轉(MAS)探頭。
(責任編輯:金利儀器l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