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在三門縣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市民葉喜愛拿著剛從菜場買回來的蔬菜,想要檢測一下農藥殘留情況。“檢測中心成立以后,說可以免費為市民檢測,我就把自己買的菜送過來查查看,吃起來更放心。”葉喜愛說。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食品藥品安全成為關注度極高的民生問題,也是政府民生工作中的基礎性工作,做好這項工作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2007年以來,一場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出發的食品安全檢測資源整合工作在我市推開,從三門試點到臨海、溫嶺、玉環跟進,到現在全市全面建設,走出了一條檢測資源整合的有效路徑。
高層設計,基層著眼,下活整合一盤棋
長期以來,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力量分散、技術落后一直影響著檢驗檢測效能發揮和專業機構權威。“檢測資源分布在工商、農業、質檢等五六個部門,而且由于檢測設備不一樣、方式方法不一樣、抽取樣本不一樣,各部門發布的檢測結果也不一樣,老百姓就疑惑了,到底聽誰的?”市政府副秘書長、市食安辦主任、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戴國富說。
如何最大限度發揮食品藥品檢測資源效益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2007年,市食安辦以檢測資源整合作為突破點,構建一個權威的檢測機構,正式破題。
“把小、散、弱的資源集聚,成立一個檢測中心,統一檢測計劃、檢測標準、設備和經費,并實現信息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和檢測造成的浪費,也能更好地服務監管、服務公眾。”戴國富說。
首先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的是三門。作為試點,三門縣在2008年率先開始整合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
“三門縣將農業、海洋漁業、質監、工商、衛生五部門原有的食品檢測職能、人員、設備整合在一起,單獨成立了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三門縣食品檢驗檢測中心。”該中心副主任葉海云介紹,這種“合五為一”的徹底整合模式獲第二屆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獎,這是繼2011年摘得省十大民生工程榮譽之后,三門縣食品檢測所獲得的又一全省性大獎。
服務監管,惠及公眾,集中力量辦大事
從“各自為戰”到“五指成拳”,三門縣開了個好頭。
2012年,在總結三門經驗的基礎上,檢測資源整合工作向全市推開。目前,包括三門在內,臨海、玉環、溫嶺等四個縣市已經完成檢測中心的建設并投入使用。
臨海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成立后,著重加強了農產品、地產食品等地產源頭檢測。中心在檢測過程中發現了豆腐皮添加吊白塊的現象,危害人體健康。臨海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豆腐皮專項整治領導小組,通過整治,關停了不符合要求的小作坊200多家,提升建設了豆腐皮生產合作社10家。
“從無法律意識、質量意識的小作坊,到企業化運作的合作社,規范和提升了整個豆腐皮產業。”臨海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楊陸成說。
據統計,中心2013年定量檢測2027批次,出具檢測報告2027批次,臨海全市定性檢測12.3萬次。
臨海作為醫藥大市和和全國化學原料藥基地,對藥品的檢測在整合資源之時便被考慮在內。檢測中心主任王甬芬說:“藥品檢測預計每年會有500批次左右。”
三門縣則以服務民生為重點,把好全縣40萬百姓飲食的“入口關”。食品檢驗檢測中心開展“食品檢測百村行”活動,每個星期安排兩次食品檢測車趕集市進農村,為群眾提供免費檢測服務。
“通過群眾送檢和市場抽檢,當場完成農藥殘留等20多種常規定性檢查。”葉海云說,“同時,在三門電視臺、報紙開通《食品安全每周播報》欄目,每周五定期公布食品安全檢測信息,并張貼在各鄉鎮農貿市場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欄內。”
市級龍頭,縣級基本,網絡體系正形成
檢測資源整合工作推進以后,得到了社會上的認可,形成了共識,工作進程因此也迅速展開。食品藥品檢測中心的觸角向全市延伸,向基層延伸,逐步形成“市—縣—鄉鎮”的三級檢測網絡,一張以檢測資源整合為結點的大網正在鋪開。
目前,市級層面的檢測中心已在運作,而全市9個縣(市、區)有4個也已建成檢測中心,其中三門通過檢測參數552項、臨海259項、溫嶺217項、玉環149項,天臺縣今年年底可以建成投入使用,仙居縣、路橋區的場地和資金都已確定,黃巖和椒江依托原有的農產品檢測設施進行改造提升。
戴國富說,在建設過程中,各地要按照當地產業特點、民眾需求和技術水平進行特色化建設,例如溫嶺要在水產品檢測領域達到專業權威水平;三門的核電站建成后,勢必得加強核電站對食品安全影響的監測……
“以市級為龍頭,縣級為基本,鄉鎮以快檢為主的全方位網絡體系,到2015年年底可全面形成。”戴國富說。
臨海與三門已經開始鄉鎮級的建設,在轄區內各鄉鎮建立農業公共檢測中心或農產品檢測站,每個農貿市場設立快檢室。追求效益最大化,一直是這場檢測資源整合的指南針。在鄉鎮設立監測點,一方面,能夠擴大食品檢測的社會公共服務面;另一方面,可以作為縣級檢測中心的一個篩選點,通過“快檢+定量”的檢測方式,提高檢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