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高新區科技園標準廠房3號樓二層,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貴州聚科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一期實驗室里,工作人員正忙著調試儀器。聚光科技的目光還不僅僅停留于此,他們看中的,是從監測感知到云端運營的整個“環保云”產業。在貴州產業技術發展研究院六樓,該公司占地5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和“環保云”展廳也已裝修完畢。
雖然實驗室建好不過一個多月,卻已陸續接到多個環境檢測訂單。貴州聚科將依托這個實驗室,開展第三方檢測、實驗室建設咨詢和高端實驗室分析儀器銷售等業務,僅環境質量第三方檢測一項業務,預計一年就有1000萬元收入。
然而,聚光科技的目光還不僅僅停留于此,他們看中的,是從監測感知到云端運營的整個“環保云”產業。
“我們來貴州,看中的就是產業氛圍。貴州支持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力度與決心給了我們信心,貴州在全國第一個提出要將‘環保云’產業化,這與我們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我們去年在貴陽建立子公司,并建設第三方檢測實驗室,也是為未來‘環保云’的發展提前布局。”貴州聚科總經理李亮說。
作為環境與安全分析檢測儀器生產商與系統解決方案國內頂級供應商,在2007年全國啟動節能減排工作之時,聚光科技就進入貴州市場。目前,聚光科技占據貴州地表水環境監測儀器市場份額的80%,污染源監測市場的30%,已具備環境質量檢測數據收集的硬件條件。“在前端感知層方面,我們已擁有一定基礎。在數據傳輸方面,高新區也在積極對接貴安新區三大電信運營商。實現環保云產業化,只差云端運營層面。”李亮說。
要實現產業化,不僅要有云技術,還要有云思維。
在李亮看來,環境保護是一項公用事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要想公用事業產業化,走上良性循環,最重要的是政府與企業的協調配合。
“要實現‘環保云’產業化,以前政府投資項目,企業來建設的模式不再可行。”李亮說,產業化意味著規模效應,意味著從量變到質變。對于貴州這個西部欠發達省份來說,僅靠政府的財力,難以完成規模積累。
無法靠政府完成規模效應,市場的手便要發揮最大作用。
“數據就是資源,就是產業化的最有力支撐。”李亮說,按照聚光科技的初步構想,通過對環保監測大數據的挖掘,“環保云”的運用范圍將從原來政府的環保業務需求,擴展到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支持和公眾個性化定制。一方面,通過對環境的監控和數據掌握,“環保云”將為政府、企業提供環境治理的技術咨詢。另一方面,手機APP的應用能讓公眾隨時掌握所在地的PM2.5、二氧化硫等環境指標。
“將來,‘環保云’產業不再是政府投入的‘無底洞’。按照產業化發展思路,政府的投入會越來越少,而產業發展前景則無限廣闊。”李亮說。
目前,聚光科技正通過高新區與省環保廳及各市州環保局對接。“‘環保云’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引導,我們也希望各方力量參與,形成合作體系,共促發展。”李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