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對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很關注,但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要靠法律,環保問題還需要配套的法律在支撐。
強調政府的責任、強調違法責任的追究。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受到舉國關注。
從已經披露的修訂草案來看,此次修訂相較過去有不少突破:加大環保財政投入、擴大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范圍、對污染者按日計罰、環評弄虛作假將承擔連帶責任、追究環境違法者的刑事責任等。
上述突破旨在遏制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解決當前環境污染中的嚴重問題,為經濟社會發展找到可持續的健康路徑。
毋庸諱言,最近幾年來,中國的環境污染形勢十分嚴峻,空氣、水源、土壤等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多地持續不斷的霧霾更是敲響了環境警鐘。
有新鮮的空氣、有干凈的水、有未被污染的土壤和糧食,這是我們生存所必須的基本要素。我們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環境保護不能讓路于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經濟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同行。建立健全更為全面和苛刻的環境保護法就是要達成這樣的效果。
在環境保護領域,有一條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它通過對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演變模擬,來說明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程度的影響。在這條倒U型曲線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隨著一個國家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當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即到達某個“拐點”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程度又由高趨低,逐漸減緩。
綜觀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拐點”的出現并不是必然,它需要一個必要條件,即法制的健全和執法力度的加強。應該看到,各國在“拐點”前后進行的法制變革和法律修改,都是深度的。修改后的環境法的目標也更加清晰:即由早期單純的從環境污染角度出發來考慮環境問題,發展為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并且充分體現環境的優先性。此次我國環境保護法“大修”正是體現這樣的精神。
我們不必坐等“拐點”的到來。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而環境保護無疑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現實的選擇。無法想象,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環境污染卻日益嚴重。這樣的發展不是我們的初衷,也絕不應該成為看似無奈的選擇。
環境是一種特殊資產。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每個人既是環境污染的制造者,也是環境保護的受益者。為此,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尊重并捍衛環境法。
希望不久的將來,青山、綠水、藍天不再是奢侈品。
(責任編輯:金利同建w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