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上海被劃分為近7000個面積1平方公里的網格,每個網格內,都設有1個監測點,定期給土壤“體檢”。日前,市政協人資環建委開展“推進本市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課題調研,市規土局表示,本市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現已形成,并在完善之中。整個上海被劃分為近7000個面積1平方公里的網格,每個網格內,都設有1個監測點,定期給土壤“體檢”。日前,市政協人資環建委開展“推進本市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課題調研,市規土局表示,本市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現已形成,并在完善之中。
近年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土壤污染防治廣受關注。去年4月,市政協人資環建委赴桃浦地區,調研“本市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在知情明政的基礎上,不少委員積極獻策,有力地推動了這項工作。
據市規土局介紹,上海土壤環境監測網已形成,由近7000個監測點組成,覆蓋全市各種土地類型。目前,監測指標主要包括54項無機指標,他們計劃增加多環芳烴、有機氯農藥等有機指標,以及對農作物的監測,了解土壤環境對農作物食用安全的影響,并按四年一次的頻率,實施覆蓋全市的監測工作。市地質調查研究院表示,覆蓋全市范圍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也計劃于2018年建成,以便對淺層地下水質狀況進行長期監控,為生態環保乃至城市安全保駕護航。截至去年,本市已建成110口監測井,按照規劃共要建成330口監測井。
有政協委員提出,在土壤環境方面,環保、地質、水務、農委各有一套監測數據,將來在標準上,應盡量統一。市規土局回應,他們將和市環保局、市農委等部門密切合作,整合健全全市土壤、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形成全市”統一監測網絡、統一規范標準、統一信息共享平臺、統一實施政策體系。”此外,為加強土壤環境保護,本市將建立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檔案,以便對土地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和地下水的環境質量指標,也將納入耕地保護內容。
市政協委員崔海靈表示,本市的環境監測體系已搭好框架,這對摸清環保“家底”很有幫助,接下來要著重加強的,是對環境監測儀器數據的分析,“海量的數據產生后,不能長期沉淀,應該拿出去共享,發揮作用,通過對數據的科學研究,了解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在她看來,應盡快明確“解題”的職責由誰牽頭承擔,這是推進環保工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