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耳目與基石。沒有科學準確的監測數據作支撐,生態環保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環境監測網絡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簡稱方案),對未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做出全面規劃和部署。方案指出,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監測網絡將為政府考核問責提供技術支撐,實現生態環境監測與執法同步。
誰來測?監測事權上收增強監測數據科學性
在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副主任李玉潔看來,方案的出臺表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將大刀闊斧展開。但將這項工程從美好的頂層設計真正落到實質建設,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重難點。
據調查反映,目前生態環境監測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各級政府、企業、社會的環境監測事權劃分不夠清晰,存在人為干擾采樣裝置,隨意篡改監測數據等現象,對科學評價環境質量、環境保護目標考核等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就坦言,環保部就發現有些地方為了減輕考核壓力,讓監測站直接編造監測數據的情況。
為此,方案的一個亮點就是明確提出,環保部適度上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以準確掌握、客觀評價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狀況。地方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相應上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認為,環境監測事權的上收,有利于避免個別地方政府受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對監測數據進行造假,保障環境監測儀器數據的真實性和全局性,增強監測數據的科學性、權威性。
據吳曉青介紹,今年上半年以來,環保部一直在積極推動監測事權上收工作,國家環境監測網絡運行機制改革已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環保部已經就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事宜與財政部達成一致,將分三步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事權的上收,真正實現“國家考核、國家監測”。資金保障方面也已作出安排。25億元中央集中排污費專項資金投入的重點之一就是保障監測事權上收工作。
不過李玉潔指出,監測事權上收并不意味著監測工作全都要依賴中央。完整的監測機制建立還必然要理清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和社會監測的職責和任務。在發揮政府政策制定和監管功能的同時,還需要充分發揮企業、科研機構、環保類非政府組織以及第三方專業監測機構的功能,利用市場機制鼓勵社會類監測機構提供監測服務供給。
怎么測?強化高新技術建設大數據平臺
按照方案的實施思路,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發展方向可以概括為“統一標準”、“信息共享”。
“這是因為目前相關監測信息的技術規范、評價方法不統一,數據缺乏可比性,共享不足,影響了政府權威性和公信力。”環保部環境監測司有關負責人解釋說。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指出,與之前我國的環境監測體系相比,此次推進的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無疑在覆蓋面以及監測要素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原來的監測系統都是比較分散的,不同的部門、地區,比較零散的建立起來的,不管是從規劃、規范到信息發布都不是非常統一,共享程度也不高,這些方面希望通過這一次新的建設能夠有所改變,能夠實現各類數據的全覆蓋,包括共享、預報預警能力的提升。”
按照方案要求,未來環境保護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統一規劃、整合優化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統一相關環境要素的布點、監測和評價技術標準規范,并根據工作需要及時進行修訂完善;同時提出要加快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傳輸網絡與大數據平臺建設,將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各地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進行聯網共享,大力加強數據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并在信息發布方面,依法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制度,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統一發布。
據了解,一系列工作已經在積極推進中。截至目前,空氣質量、水質、土壤環境監測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比如,為提前謀劃配合“土十條”的出臺,上半年,環保部組織啟動了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位布設工作,截至目前,已有遼寧、江蘇、浙江等10個省份完成了點位布設工作。
在技術應用上,今年,環保部大力推進兩顆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以及兩顆16米分辨率環境衛星后續星的立項與研制。今年年底前,將完善環境遙感監測布局,發布環境遙感“十三五”規劃,繼續推動“天地一體化”進程。
如何做?做好任務分解,完善法律法規
在對未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充滿信心的同時,專家也冷靜指出,“目標任務還很艱巨。”
在郝吉明看來,“《方案》提出了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和任務,是綱領性的文件,下一步還要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拿出更加具體和細化的實施方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也表示,下一步需要對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的任務有大致分工,進一步細化落實。首先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做好任務的分解工作。
上海市環保局總工程師羅海林建議,要進一步明確國家各部委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中的職責和任務,以及國家和地方的監測事權劃分具體落實方式及時間節點。
在明晰監測事權方面,除了要明確劃分各級政府環境監測事權,還要明確劃分政府和企業環境
監測事權。明確政府所屬監測機構主要承擔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污染源監督監測、環境執法監測、環境應急與預報預警等職能,其他服務性監測可向市場開放,由社會監測機構承擔。
而對于監測數據可靠性和權威性的保障,郝吉明認為應該對現有的大氣、水、土壤、生態、近岸海域等監測技術規范進行現狀梳理、需求分析,列出需要修訂完善的清單,抓緊開展修制訂工作,力爭統一各有關部門的環境監測標準規范,努力推進各類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活動執行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
此外,郝吉明還建議盡快出臺環境監測條例、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管理辦法、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發布管理規定等法規、制度,使各項改革的舉措固化為法律和制度,使改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扎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