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重在溯源,食品安全源于食材。7月28日下午,在成都一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內,記者實地考察了成都食品“溯源平臺”的建設和運行情況。
據介紹,成都市食品溯源電商平臺是全國首創的采用“互聯網+”實現食品安全檢測溯源監管和促進電子商務經營的管理模式,創造性地將政府監管與企業經營結合起來,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
“溯源平臺的蔬菜全部都來自合作的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嗎?”記者問道。成都溯源電商平臺的負責人說:“我們的蔬菜大部分是來自于合作社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在農貿市場購買的。”
“那你們如何保證在農貿市場買的蔬菜是安全的呢?”
“‘溯源平臺’設定了自動化快檢準入程序,每日進行農藥殘留抽檢1200余批次,每批菜品都要出具農藥殘留檢測報告。快檢結果通過互聯網傳遞到后臺,不合格食品自動禁入。所以,不管是合作社的蔬菜還是農貿市場的蔬菜都必須通過檢測,才能進入銷售環節。”
據了解,目前該平臺主要提供大批量食材訂購,截至今年6月15日,“溯源平臺”注冊用戶達9800余家,每日下單4002家,其中包括零售經營者38家、醫院食堂36家、大型酒店72家、學校食堂456家、社會餐飲3400余家。實現單日食材交易額超過450萬元,農產品日交易量超過500噸。
在廣安臨港大市場,記者到了該市場食品快速檢測中心,并到批發門市實地體驗了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帶來的便捷服務。
在該市場門口,記者看到了一個大型顯示屏,顯示屏上正滾動播放農產品檢驗檢測結果。據介紹,臨港大市場建有專門的檢測中心,每天由專人從市場里抽取20個品種的瓜果蔬菜送入檢測中心,由檢測中心對樣品進行檢測,并將檢測結果定時在公示欄上進行公布,對檢測結果為陽性的農產品就地銷毀,對結果為弱陽性的通報產地,并報告當地食品監管部門。
據了解,為加強批發市場內食用農產品質量監管,臨港大市場在廣安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及棗山園區分局的指導下,于2015年共投資了120萬元用于建設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該體系以提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為核心,以檢測工作為倒逼手段,按照“源頭可溯、全程可控、風險可防、責任可究、公眾可查”的基本要求,以二維碼為產品標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建立農產品經營主體信息庫,并落實索證索票、進貨查驗記錄等制度,逐步建成了從批發到零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該市場一批發門市,一位記者拿出手機掃描了萵筍單品的二維碼,手機上立刻顯示出產品品種、產地、農戶信息、蔬菜檢測結果、批次數量及經轉批發、零售商的相關信息等。記者們紛紛對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豎起大拇指。
同樣是流通環節,瀘州市潤澤春天超市建立了食品快速檢測室,該檢測室的建設是瀘州推進大中型超市和農貿市場食品快檢室建設的一個縮影。據介紹,該公司投資8萬余元建設標準化快檢室,于2015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快檢室配備兩名快檢人員,嚴格按照快檢流程規范操作。每天開展食用農產品檢測量不少于商場進貨品種的10%,并將檢測結果在賣場進行公示。快檢室運行至今,已檢測果蔬含有機磷、氨基甲酸酯農殘指標2個共1600余批次,檢測水產品含甲醛防腐指標1個共32批次,檢測肉類含克倫特羅(瘦肉精)指標1個共65批次。
據瀘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3月以瀘州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名義發文,將大中型超市和農貿市場食品快速檢測室建設工作納入全市重點工作,分階段建成40家食品快速檢測室。2015年全市驗收并投入使用食品快速檢測室10家。今年,全市食品快速檢測室建設目標是在四縣三區大中型超市和農貿市場再建21家,其中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必須建立食品快速檢測室。
在推進食品快速檢測室建設的同時,瀘州市選取城區的6家農貿市場作為試點,推行檢驗結果公示制度,要求試點單位將食用農產品抽檢和快檢結果及時、準確地向公眾公示。
“走基層”的記者一致認為,成都市溯源平臺借助互聯網,實現了從菜地到廚房全程監控,做到了安全可控;廣安臨港大市場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瀘州大中型超市及農貿市場的食品快檢室建設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