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法國農業、食品及林業部聯合舉辦、家樂福(中國)食品安全基金會協辦的“中法食品安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此次中法食品安全研討會的主題為“叉子和筷子”,中法專家,相關部門和企業分享各自在食品安全關鍵點和可追溯的相關經驗。會上食品可追溯系統成為中法食品安全專家熱議的焦點。
食品可追溯體系成焦點
食品可追溯體系的建立有著深厚的作用,既可以減少食源性疾病導致的感染,也可以在食品質量安全危機暴發時,減少廠商承擔負面影響帶來的風險,而且如果危機一旦發生,廠商及政府都可以迅速識別風險,減少對人類健康帶來的危害。
由于可追溯體系實施過程中不能產生利潤,因此其發展緩慢。但是,在對可追溯體系進行戰略性分析時,如果能對研究對象(公司、生產線,甚至整個行業)與可追溯體系的潛在利益進行仔細分析,并將可追溯信息體系制成模型,分析其中與商業行為相關的瓶頸部分,就能激發企業建立并實施可追溯體系的興趣。
可追溯體系的三大功能:識別、記錄和數據處理。識別通過文本代碼、可視代碼(如條形碼)或者電子條碼來實現,這些代碼印在商標、射頻識別標簽或其他類型的代碼上,證實了產品的身份。
可追溯體系適用的范圍不僅僅局限在食品安全和責任管理領域。在物流領域中,它可以用來減少外部因素(如交通問題,生產拖延等)的不良影響;同時在快遞和自動化、航天工業中也有普遍運用;食品生產的質量管理部門則能夠應用可追溯體系來掌握食品質量發展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可追溯體系中的環境項和質量管理項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悉,法國食品的溯源涵蓋整個食品供應鏈從農場養殖到市場銷售,即從農場到零售。這種方法已在法國農業系統中其生產商數目有限的特征下興起了10年。而在中國,由于國土遼闊,生產商數量龐大,食物在供應鏈中的品種繁多,實施這樣的系統將會相當復雜。但是在食品安全事件不斷升級的當下,完善食品可追溯系統又勢在必行。為此,中法食品安全專家在此次研討會上成立了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促進工作組,將在未來三年,考慮中國具體特點,在食物可追溯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上進行一些引導工作。
檢測服務市場發展料提速
當前無可回避的現實是,仍然有較多的食品添加劑尚無有效檢測方法來測定,這也意味著新的市場有待突破,新的檢測方法的突破或將助推檢測服務市場的擴容。僅在衛生部2011年公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第1-5批匯總)》中,在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有47種,其中尚無檢測方法的約20種;在食品中可能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有22種,其中尚無檢測方法的約有12種之多。
目前我國已制定公布了乳品安全標準、真菌毒素、農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和營養強化劑使用、預包裝食品標簽和營養標簽通則等303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覆蓋了6000余項食品安全指標。如果簡單按照美國農業產值與食品安全檢測的比例推算中國食品安全檢測市場,2009年中國食品安全檢測市場約25億元,預計到2015年市場規模將接近80億元。
百億市場待挖掘
2010年中國食品安全檢測儀器市場規模超過百億,并且市場增長速度有逐漸提高的趨勢。分析人士表示,檢測儀器市場的繁榮,一方面是因為各級政府加大了對食品安全儀器設備、科研經費的投入;另一方面,國產低端檢測儀器進入市場,價格杠桿撬動了市場需求的攀升。在當前食品安全的各項指標中,殘留農藥、獸藥、漁藥、食品添加劑等參數的檢測最受關注,因此,所使用的檢測儀器如質譜儀、色譜儀、分光光度計等利潤豐厚的高端儀器及快速篩查儀器市場前景看好。
有研究機構預測,未來五年該市場的總體需求將迅速增長,小型化、低成本的國產儀器任重道遠。目前,食品檢測高端儀器市場仍然主要依賴外資廠商,外資企業技術實力雄厚、產品成熟穩定、品牌知名度高,但產品價格高昂,維護維修費用不菲,而且可供選擇的低配型號不多,對國內的設備采購方來說負擔很大。
檢測儀器國產化面臨技術和管理的雙重困境。以質譜儀為例,國內有機質譜儀的研制起步很早,但產品穩定性和售后服務欠佳,因此一直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盡管其中有歷史和體制造成的原因,但主要在于技術力量和資金等有限資源的分散,不能形成一股合力,借助市場的作用形成良性的產業循環。如果國產檢測儀器能夠形成突破,其相對強大的性價比優勢,能夠滿足市場對低成本設備的需求,同時勢必對進口產品的價格構成壓力。
目前,我國正努力促進科學檢測儀器設備向自主創新方向發展,逐步擺脫依賴進口跟蹤模仿的不利局面,鼓勵加強產、學、研、用結合,促進產品結構由中低端向高中端轉變,企業由“小而弱”向“大而強”轉變。圍繞保障食品安全需求,大力推進檢測設備專用化、小型化和便攜化研發,提高國產儀器市場占有率,從而壯大我國食品檢測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