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的當下,“耳目”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環境監測體系的完善,監測網絡的鋪展成為環保行業的重點項目。隨即,2017年的生態環境監測任務也相繼下發,環保部將繼續做好監督和管理工作。
縱觀我國目前的環境監測行業發展情況,客觀需求增長,監測數據支撐著治污決策和運維管理。同時,市場上的監測產品也在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測試精準度不斷提高。密集的政策支持驅動環境監測市場發展,業內人士預測,“十三五”期間的環境監測產業規模有望增長為千億級。
那么我國在環境監測領域的部署有哪些,工作范圍含有什么內容呢?根據規劃,我國環境監測分為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以及污染源監測四個大類別。細化這些領域,我國對于沙塵、顆粒物、酸雨、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地以及耕地、工業用地等都進行了更加有的放矢的工作安排。
在地域上來看,環境監測可以分為城市環境監測和農村環境監測;單論水環境治理,流域河湖以及近岸海域、水庫都享受到了區別待遇;按區劃來看,類似京津冀這樣的地區也會被列為重點實施對象;以監測內容論,監測范圍、監測項目、監測頻次、工作方式以及數據報送等都有對應的規定。
至于如何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云平臺、無人機這樣的先進監測手段,相關規定正在不斷補充和完善。政府和地方都在鼓勵技術和模式創新,致力于完善科學管理體系,加大問責和執法力度,持續保障精準治理,構建長效機制。
另一方面,從業者也必須看到,我國環境監測儀器市場并不是鐵板一塊。污染物本身就具有復雜的形式、繁多的種類、非常規的異變,再加上整個行業都存在技術水平、專業性、機制等問題,挑戰在所難免。
就如今的環境監測系統來說,還缺少一些必要的法律標準。一些專家指出,環境監測相關規定的適用范圍可以更廣,程序可以更詳細,管理方式可以更貼合需求。而且,從專業性出發來考量,如今的環境監測人員很多缺乏知識儲備,有些缺乏實操技能,有些分工不明,也會導致監測效果差強人意。
更需要提及的是再三被環保部點名的數據造假問題,盡管環保部屢次亮出“零容忍”的態度,環保督查也展開了嚴肅問責,但是這種情況并未完全消失。不少人認為,是時候拿出實際行動,用鐵腕震懾監測數據造假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從經濟、政治、法律三個層面施壓。
對此,環保部在強化問責的基礎上,要求各省市展開專項檢查。環保部表示,要確保該處罰的處罰掉,該移交的移交好,加強法制教育,落實監督管理,發現就要查,查到就要追究。而在其他短板上,相關法律法規會持續完善,未來更注重科學化管理和隊伍建設,健全考核和問責機制。
由于幅員遼闊,環境污染問題復雜,所以我國環境監測任務和工作需要逐漸細化。在加強環境監測建設過程中,一些問題開始凸顯。為了構建環境監測長效機制,我國將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注重科學化建設,提升監管能力,嚴格考核與執法。
(責任編輯:金利同建whl)